当前位置:菜谱家常菜做法大全有图女性上补习班有多烧钱 没了补习班学生们就不卷了吗
上补习班有多烧钱 没了补习班学生们就不卷了吗
2023-06-10

上补习班有多烧钱

按照新东方的收费标准,一节初二的物理补习课是130元左右,若同时报二、三门补习班,家长一个学期中需要支出的补习班费用轻易上万。更别提一些“毕业班”、“一对一”等收费更高的课程,5、600一节的课家长都要提前预约。

而到了寒暑假期,为了“充实”孩子们的暑假,辅导班、兴趣班、夏令营等等项目甚至到了月薪二、三万的家长都叫苦不迭的地步。

2019年时就有数据统计,中国家庭校外培训人均的花费是6500元。而统计局当年公布的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.5万元。“一个暑假的补习费是半年收入”,是很普遍的现象。对于很多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来说,家里那点“余粮”大头都交到了教育培训机构手中。

校外培训压弯了学生,榨干了家长,肥了自己的腰包、吃的满嘴流油。

没了补习班学生们就不卷了吗

在7月底,补习班所代表的校外教育培训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。新东方、好未来(学而思)、高途为首的教育类上市公司股价暴跌,已经到了再跌就要退市的地步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国家出手了一个“核弹”级的政策:国务院于7月24日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。《意见》对如今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内作业多、老师不认真教;校外辅导、补习班泛滥等教育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,被称为“双减”。

“双减一出,地动山摇”。“双减”对学科类培训教育机构做出了极为严厉的限制:禁止节假日补课;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;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;教育培训不得在媒体打广告等。从资本运作、运营模式、市场渠道等多方面为教培行业戴上了镣铐,一记记重拳,拳拳打在教培行业的七寸之上,几乎就是在给整个行业和背后的资本念死刑判决。

其实“双减”政策并不是国家第一次制裁教培行业了。早在2018年,国务院就颁布过《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》,整顿当时处于野蛮生产的教培行业。18年的这份意见主要以定下一些明确的“行为规范”为主,如机构面积必须达到多大、预付费周期不得超过多久,教师必须要有相关资质、教学内容在规定范围内、招生对象等。

18年教培行业已经受过一次大型整顿。当时国家的本意是以监管、整顿为主,但被正在疯狂扩张中的教培行业认为是“史上最严政策”、“对行业冲击、挑战很大”,表面上遵守规定,其实内心无不在抱怨国家政策妨碍到了自己赚快钱。

于是18年整顿之风稍过,在资本裹挟下的教培行业仗着“教育刚需”的属性,肆无忌惮的利用法律法规漏洞,进行虚假宣传、贩卖焦虑、疯狂扩张。去年疫情结束之后,线上教育又成为了资本争相涌入和扩张的风口。短短几年,教培行业非但没有变得更加规范,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最常见的是随处可见的、屡罚不止、屡教不改的虚假宣传。在招生广告中,教育机构往往会往自己脸上贴金,称自己是“XX大学旗下教育机构”、“培训学校十年品牌”、“XX名校名师指导”等等,一经细查大多为机构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名头,用来哄骗一无所知的家长和学生。

教培机构的虚假宣传,几乎一查一个准。

为了吸引家长缴费,教育机构都会打出“我们课程原价XXX,现在搞活动只要XX元”的价格策略。但经核实,大多数机构从未以所谓的“原价”进行过交易,是在诱骗消费者。还有一些培训机构,收了钱却不按约执行。家长给孩子花费万元报了一周6节的补习班,但实际上每周只上了一节课,要求退费时又被告知要先要缴纳几千元会员费才能退款

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协会、市场监督部分在过去几年里多次点名批评校外培训行业的乱象丛生,称其为“违法重灾区”、“重点投诉对象”。但教培行业的虚假、诈骗之风依然是屡禁不止、屡教不改。在丰厚的利益诱惑面前,资本既疯狂又猖狂。

贩卖焦虑也是一大杀招。

行业的混乱可以靠继续整顿规范来解决,还不至于要一棍子打死。但一些教培机构逐渐将手伸进校内,开始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,触碰到了国家的底线。

有的教培机构与学校私下达成协议,将教培机构的培训项目与学校的入学挂钩,变相逼迫学生参与这些机构的培训项目,从而获利;还有一些学校会在考试成绩公布后,暗示成绩落后的同学该“补补课”,以此来向学生施压让他们去上校外补习班;个别的教师甚至在校内课堂上有所保留,鼓励自己的学生参与自己任教的补习班,甚至将一部分考试内容都放到补习班上。

这些现象对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来说并不陌生,实实在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。18年的整顿政策里,对校外培训机构与公办学校勾连的行为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禁止行为。但从这两年来看,因为其中涉及的利益极大,资本敢于铤而走险。这种现象不解决、不根除,已经是在动摇国家公立教育体系,动摇国之根本。

除了给疯狂的资本当头一棒,“双减”还带着民生属性。补习班不光是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,也压垮了无数家长的脊梁。最近几年生育率滑坡已是事实,其中教育成本的居高不下,就是阻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一大杀手。

无论如何,铁拳已经挥下。而且力度之大,超乎很多人想象。

在一些地区,“双减”不但被纳入政府考核,具体治理工作甚至被纳入“扫黑除恶”项目。不仅严打违规培训机构,而且对在职教师私下补课也是大力打击,决心可见一斑。

不过教培行业也没有完全到绝地。这次“双减”的主要对象是学科类培训机构,非学科类并不受影响。也就是说,和学校里不教的兴趣班可以,学校里教的补习班不行。整个行业受到冲击是事实,但只是打击了学科类教培机构。

再者,其实教培行业本次经历的无非是许多行业都经历过的规律:野蛮生产 -- 国家监管 -- 优胜劣汰。像新东方、好未来这样主打K12学科教育(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)的公司确实受冲击巨大,但国家还是给了一定的转型时间。要知道在很多人眼里新东方还是那个教外语的培训机构,而最近已经传出新东方开始“培训家长”的新闻。

同时,“双减”政策对学校校内教育也提出了不少意见,主要是要求学校减轻学生不合理作业负担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。但校内政策的执行可就比棒打几个资本家要难多了。只要中考高考还在,意味着学校还是要追求升学率、家长老师还是要求排名。校外不能补课,但校内的竞争会更加激烈,学生的作业负担依然不会有本质变化。

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,校内减负政策能不能好好的落地,关键还是要看学校如何去执行。但学校教育本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,减负只是空谈。

而教育层面的政策、改革,也让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。校内教育的政策本质上都是在对教师施压:不能违规教学、还不能教不好。不管政策如何“减负”,学生成绩不好,当值教师的绩效、职称都要受影响。而最终教师所承受的压力,恐怕依然还会反噬到学生头上去。

所以,“双减”当然不是中国教育问题的最优解,但无论如何,积极改革总比无所作为要好。

“双减”也许并不能给学生减多少负担,但却是对混乱不堪的教培行业一次拨乱矫正、对疯狂肆意生长的资本一记响亮的耳光。“鸡娃”现象的叫停,也让无数中国式家长总算有了一些喘息的空间。

如果补习班真的消失了,或许我们的学生们真的会有多一些的时间,走出家门和校园,发现世界、找到新的乐趣,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。